现如今经济下行,需求萎缩,就业形势想当严峻。互联网行业尤为严重,不管是大厂、中厂还是小作坊都在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人才。断臂求存的情况下,所有的非必要需求和开支都会被砍掉,很多的互联网从业者被迫“毕业”。
行情不好,在岗的人都不敢轻易跳出当前的萝卜坑,岗位只会越来越少,而找工作的人越来越多,工作是越来越难找。不少同学会寻求成为全职独立开发,希望通过自己的经验去做一款小众产品,获得持续的收入,当作最后的退路,永远的Plan B。
单纯的美好往往只存在于童话故事,只有项目开发经验,缺乏商业运作能力往往会被残酷的现实打败。
- 收入困境:独立开发的收入难以覆盖生活成本。
- 理想破灭:预设的“用户体验优先→付费→口碑传播→产品迭代”闭环未实现,小而美赛道难以通过个人努力维持可持续运转。
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能够轻易击溃坚定信念,所有的理想和暴富最终回归到现实。
下面来讲一讲独立开发的认知误区
误区一:好产品无需运营推广
- 技术视角的盲区:开发者常高估产品自传播能力,忽视运营推广的必要性。类比“米从超市来”的孩童逻辑,未意识到产品触达用户需主动做功(如投放、内容营销)。
现实法则:
- 仅少数品类(如刚需工具、社交网络、风口红利型产品)可能依赖自然流量。
- 多数产品需通过推广“做功”打破市场摩擦,如投放、SEO优化或社媒运营。
误区二:用户愿为好产品付费
付费公式:用户付费意愿=产品质量×价值感知×消费习惯。
- 价值感知错位:用户对软件价值的判断主观性强,功能投入与用户感知未必正相关(如10倍代码量≠10倍价值)。
- 消费习惯差异:情绪价值类产品(如壁纸、主题)付费转化低,用户可能选择广告或社交行为替代付费。
- 赛道决定上限:如计算器类工具,切入高频付费场景(如房贷计算对中介的价值)才能提升转化率。
误区三:用户量=后续产品成功保障
- 用户黏性局限:低频工具类产品用户打开率低(如10%月活),难以通过既有用户为新导流(如弹窗导流转化率仅2%)。
- 口碑传播门槛高:自然传播需50万+用户基数,小众产品依赖垂类精准触达。
独立开发的底层逻辑
第一性原理:
商业公式:
用户获取成本(CAC)< 用户生命周期价值(LTV)
。- 例:若获客成本3元/用户,付费率5%,则定价需≥60元(考虑平台抽成后需68-98元)。
- 赛道选择:高单价(如海外市场)、高频场景(如B端工具)更易覆盖成本。
尽早验证商业化:
- 收费即需求验证:从1元起步测试用户真实付费意愿,避免“慈善开发”。
- 定价策略:核心用户对价格敏感度低,早期低价可逐步上调,过滤非目标群体。
推广与IP建设:
- 社媒运营必要性:独立开发者需通过内容(如技术分享、产品故事)建立用户信任,而非单纯发广告。
- 超级个体矛盾:IP流量可转化为广告或课程收入,但需权衡与重产品开发的精力分配。
选对赛道 选对方法 很重要
- 副业起步:先以兼职验证产品可行性,避免孤注一掷的心态崩塌。
- 赛道优先:选择高LTV赛道(如企业工具、垂类刚需),避免情绪价值主导的低频领域。
- 拥抱运营:将推广视为与开发同等重要的技能,投入时间学习投放、SEO或内容创作。
- 接受失败:独立开发成功率极低,需预设退出机制(如求职备选),将过程视为人生体验。
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,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。独立开发,失败是常态。如有的选还是建议从副业模式开始,有了稳定的业务和收入后平滑过渡到独立开发,在面包与热爱间寻找平衡。面包短缺且无预先预热的情况下,贸然脱产搞独立开发会承受压力,反而什么都做不好。
最后祝每一位同学发财暴富,独立而自由,加油鸭!
【能量加油站】